討好型人格|不斷迎合他人只會傷害自己!在輔導過程中,我發現有一種人,在別人眼中,他是好好先生好好小姐,願意幫人,願意分享,所有事情都先關注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盡全力地滿足他人需要,但偏偏這個人一直缺乏關注的是自己,他們總期望透過討好他人來獲取對方給予的愛,而他的內心世界其實是壓抑和不快樂的。
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特質:
- 不懂得如何拒絕別人的要求
- 拒絕別人要求後有強烈的內疚感和罪惡感
- 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經常假裝認同別人的觀點
- 總是以讓步的方式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和意見不合
- 為了取悅他人,獲取別人的認同,而犧牲自己,做違背自己原則的事,長期緊張而缺乏放鬆時刻
- 容易被別人的情緒所牽引,卻很少關注自己的情緒,習慣性隱藏自身的負面情緒
- 對他人的打擊、批評和負面評價習以為常,時刻反思自己和檢討自己的不足
為何一個人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我希望透過以下的個案,讓大家明白父母的育兒模式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建立。
小晴與弟弟相差3歲,過去因父母重男輕女,所以父母總會希望小晴照顧弟弟,遷就弟弟,而父母把關注和關愛都給了弟弟,而小晴卻只有在不斷迎合父母,滿足父母需求的時候,才會看到父母的笑容,所以他慢慢養成了這樣的一個習慣。到中學期間,小晴因包庇欺凌同學的朋友而記了大過。
到了16歲,因為在家中長期缺乏愛和關懷,慢慢往外發展與他人交往和戀愛,而不幸的是,每一段感情,她都是全心全意地為愛付出,一直在討好伴侶,但到頭來的卻是拋棄。
根據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哈利雅特·布萊克博士在她的著作《取悅症:不懂拒絕的老好人》一書中提到,取悅症患者不僅是「老好人」那麼簡單,他們對別人的要求明明想說不,卻說不出口,結果勉強自己答應下來,但這樣的行為對於他們來說就像上了癮一般,讓他們無法控制自己。
這類人雖然會意識到一味取悅遷就別人是不好的,但依然無法克服自己扭曲的認知,這樣的行為習慣往往是在童年逐漸形成的。
所以,小晴為什麼想要討好別人,歸根究底還是想通過討好別人獲得認可來填補內心深處所缺的關心和愛護。
但偏偏這類人總會下意識地討好別人,而很少表露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情緒,從而會使跟他們相處的人無法深入瞭解他們,甚至造成誤解,而時間久了,他們的犧牲感更可能會讓人感受到壓抑,最終選擇離開。
所以,作為家長,如果我們不希望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首先我們要戒掉以「聽話模式」教導孩子,另外,我們要透過以下四大方向培養一個懂得欣賞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聽話、假裝謙卑和故作討喜的孩子:
-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 端正自身的育兒心態
- 運用有效的溝通方式
- 建立良好的親子習慣
最後,送給大家,「每個人都想被別人愛,而首先務必使自己值得愛,值得愛的第一步就是愛自己,忠於自己,而這不是一天,一個星期,而是永遠。」
——————————————
作者:梁辰民(辰民爸爸),正向家長學院總監及香港兒童基金會名譽顧問,擁有豐富家庭教育資歷:兒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碩士、美國PDA正面管教協會家長及學校雙證講師、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兒童及心理發展講師等。致力推動正向育兒態度,曾任ViuTV、中央電視台節目嘉賓,多年間為250+所學校成立家長學堂並開辦家長講座和工作坊,累積超過1000個輔導個案。
辰民爸爸主頁:【Facebook】
更多辰民爸爸分享正能量育兒技巧,請按【育兒辰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