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大學研究:做家務的孩子將來人際關係更佳 升職更快 4階段落實家事分工

鼓勵孩子從小做家務,在不破壞親子感情的前提下,絕對是有益的!但是總有一些父母捨不得讓孩子勞動,其實,幾所大學都有研究指出,父母鼓勵孩子「做家務」,對他們的未來有正面且深遠影響。 

長達75年的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格蘭特研究」(Grant Study)發現,小時候有做家務的人,長大後比較不會有憂鬱傾向。因為做家務要有條理、要懂分類、要有邏輯思維,若從小事情也無法將自己打理好的人,面對新事物的挫折忍受度會比較低,在工作上也可能會較為粗心大意。

另外,根據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追蹤了84位孩子,從3、4歲開始一直紀錄到成年20多歲,發現從小就開始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與家人、朋友關係較融洽,成績較佳,進職場之後升遷較快。這份小型研究,也證明了鼓勵孩子做家務,能對孩子未來帶來正面幫助。

孩子做家務

不少孩子不用做家務,甚至自己的書枱也不用執拾,除了因為有家傭姐姐,也有可能是爸媽怕麻煩,因為成人快手快腳就完成,不用又勸又教小朋友,更不怕打爛玻璃碗碟,乾淨利落。但為了孩子著想,不要讓仔女成為港孩,便要從現在開始為孩子建立責任感,承擔家務、學會自律。

鼓勵孩子做家務入門技巧 

加州大學一項研究指出,針對3至6歲的孩子而言,要讓他們產生做家事的動機,可以試著使用「當個小幫手(being a helper)」的說法,而不是「來幫忙(helping)」之類的祈使句,會增加孩子動手做事22%的機率,畢竟孩子喜歡被貼上正向的標籤,而不喜歡被吩咐。

4階段落實家務分工

1-2歲:可以給孩子一些簡單的指示,比如讓孩子自己將用完的髒尿布扔到垃圾桶。 

2-3 歲:隨著孩子理解能力增加,家長可以先親身示範一次,幫助孩子加深理解,例如疊衣服摺被、擦灰塵等。 

3-7歲:家長可以讓他們飯前幫忙擺好碗筷、飯後收拾餐桌、將要洗的衣服分類、在幫助下洗小手帕小內褲、收拾書包、學習清洗瓜果等。

7-10歲:孩子此階段會想有「話事權」,亦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父母可以讓他們獨立完成家務,如洗碗晾衣服、執拾玩具、和爸媽一起做旅行計畫、學煮簡單的菜式、保持自己的臥室整潔、幫手大掃除等。

孩子做家務

培養整理能力等於提升學習力

教會孩子如何打掃、整理,並且養成良好習慣,除了培養責任感,孩子在進行打掃與整理時,同時也在學習處理事務的優先次序,如何解決凌亂的情況,建立出一套有效率的規則等,這些都與大腦的思考活動大有關係。

以整理書桌為例,孩子要區分重要與不重要的東西,什麼東西該放在書桌上,什麼東西可以放在抽屜保管,孩子必須作出「選擇」,要將東西放在什麼地方,接著動手整理,在整個過程中,不但可以訓練孩子如何作出正確判斷與確實執行,更表示孩子正活用大腦的前額葉。學會聰明做家務,是賦予孩子受用一生的能力,不只能讓孩子找到課業外的自信,也讓生活環境更整潔安心。

孩子做家務

當然,做家務並非只侷限於打掃、清潔,如果平日爸媽工作都非常忙碌,家務都是家傭姐姐處理,也可以多善用假日全家一起去買餸煮飯,也算是全家一起做家務,最重要的是把握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營造一起做家事的機會,加上良好的親子溝通互動,也可協助孩子慢慢建立做家事的習慣。

圖片來源:freepik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