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同理心學做稱職的父母!要成為一個能夠理解孩子的家長,自然就能夠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心理學家指反思功能越高的爸媽,才能運用同埋心、切身處地將自己代入子女的處境,憑着不同細節了解自己跟子女在互動之中建立的親子關係。
一齊睇睇慈慧幼苗合作伙伴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何善韻博士的分享!
爸媽育兒反思功能與孩子心理發展
能夠作為爸爸媽媽是一種天賦。那能夠把子女養育得妥妥當當,讓他們有正面良好的發展,同時又不失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這些爸爸媽媽,究竟是有天份?抑或要為人父母,希望子女可以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確實是需要後天努力學習呢?究竟有沒有某一類型的家長會比較更容易讀懂孩子,理解孩子,也自自然然就能夠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同理心是反思功能其中一個要素
根據嬰兒精神健康文獻2016年11月及2020年8月期刊,原來自我反思能力(reflective functioning)較高的爸媽,更容易跟子女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那甚麼是反思功能呢?一般來說,反思功能越高的爸媽,越能夠切身處地將自己代入子女的角度、處境及年齡去嘗試感受子女的所思、所感和所想。說到這裡,育兒反思功能好像跟同理心很相似。實際上,父母對子女富有同理心,並不直接等於有更高的反思功能。
因為同理心只是反思功能中的其中一個要素,父母透過同理心可能理解子女的即時情緒感受,然後再透過有意識層面的反思和分析,能夠明白子女在各方面的情緒、行為、認知和與人相處之間的互動關係,故相對地可以更精準地揣測得到子女的即時需要而給予適當的回應。還有,反思功能高的父母也能憑着不同細節了解自己跟子女在互動之中建立的親子關係。
例如:爸爸媽媽可能會理解到子女在假日家庭樂時,總會較單獨跟爸爸或媽媽相處時搗蛋。一般父母可能會分析為子女因為家庭日特別興奮和開心,所以有如此情況;但反思功能高的父母,則不會簡單地下判斷,而會經過日常觀察,在跟子女互通溝通,或其他照顧者口中的意見連同子女的年齡、性別、成長經歷和近日生活日常等等作出反思,繼而理解子女在家庭日中時常表現搗蛋,究竟是在傳遞甚麼訊息的方向入手。
持求證心態 育兒更稱心
久而久之,反思功能較高的爸媽便會熟能生巧,在理解子女,教養子女都彷如更得心應手,迎難而上;當別的家長比下去,互相分享處理方法時,這些家長便被認為是更有天份,更有能力了。事實上,這些家長在育兒的旅程中,都可能抱著不斷求證的心態,在多角度作出思考和反思吧。
當子女感到被父母理解、明白和接受的時候,當然會更願意將自己最真的性情,最真的感受和最真的心意,赤裸裸的交托給父母,讓自己最信任的爸爸媽媽帶領自己。在這種親子互動狀態下,爸媽便能夠了解子女最真實的一面,親子關係得以正向發展,也順理成章地給子女其他的成長發展一些最正面的元素。
以上資料由慈慧幼苗合作伙伴註冊輔導心理學家何善韻博士提供
想知更多教養資訊,請按【親子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