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不論男女,都應該「精神上富養,物質上適當養」。所謂「仔要窮養、女要富養」,是一個過時的觀念,建基於父權社會所衍生的環境。它只適用於我們家長自己的童年;可惜時光不能逆轉,否則我也希望我父母會「富養」我這個女兒。
時移世易,真正的男女平等,在2010年代幾乎可以達到了!這不只是指職場上男女同工同酬,而是實際上重男輕女、「男主外女主內」的概念,已經不合時宜;男性不一定是領導和供養的角色,女性也不會是依賴和忍讓的角色。
因此,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我們都希望他們能長大成為能夠獨立、自信、有氣質、有責任感、無需要依賴別人的個體!
現在教養兒女,應該「精神上富養,物質上適當養」。
什麼是富養?什麼是窮養?讓我舉幾個日常例子。
物質上過度富養
有些孩子上了大學仍未乘坐過公共交通工具,家長都親自或安排司機接送、保姆跟隨,因為怕孩子路途辛苦、迷路、等車消耗體力、書包重。
有些家長為了孩子的面子和高興,給他們買連自己也捨不得用的名牌衣飾和手機,或者參加超出家庭經濟能力的高尚運動和旅行。
這是物質上的「過度富養」,孩子容易變得不懂珍惜和感恩;缺乏磨練的孩子,有機會變成沒有責任感、沒有行動力的䊵絝子弟。
物質上過度窮養
孩子看到喜愛的零食、玩具、衣服,父母明明負擔得起,卻說:「你以為賺錢很容易嗎?我們家很窮買不起。你只是個孩子,要這麼好東西幹什麼?做人不能貪心。」
這是物質上的「過度窮養」,有可能令孩子自卑,覺得自己配不上好東西;也可能造成可他們對物質的渴求更加強烈,長大後容易迷失在名利和金錢之中。
物質上適當養
父母應該根據家庭的經濟實況,給予孩子合理的物質生活。
富裕家庭可以提供較多資源,貧窮家庭提供較少物質;孩子出生在怎樣的家庭,就怎樣成長,不需跟不同圈子的別人比較。
如果孩子渴望昂貴的衣飾和飲食,不要告訴她「我們買不起」/「我們吃不起」,而是可以尋找替代的方法,例如「我們自己買珠子穿項鍊、買些小配件設計衣裳,創作出獨一無二的款式」;或者「我們研究如何用便宜的食材,烹調出有品味的料理」。
經濟不富裕,不代表一定要活得像苦行僧、拒絕所有享受。父母應該以身作則,花心思讓日常充滿小確幸;要給孩子知道,生活情趣和儀式感,是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的權利。
比起物質上的適當養,「精神上的富養」更重要!
精神上富養,就是家庭裡有尊重、信任和愛,有很高的「容錯率」,減少焦慮,培養出充滿自信、內心強大、勇於嘗試和創新的孩子。
精神上富養與否,跟經濟物質沒有直接關係;許多富裕家庭的孩子,精神上卻十分匱乏。
例如:
(1)孩子不小心打破杯子,果汁流了一身一地。
精神窮養的父母會說:「你就是個粗心大意的人,上次也是這樣打破了花瓶,一點也不懂得珍惜物件,衹會浪費金錢,將來一事無成。」
精神富養的父母會說:「先去換件衣服,再回來慢慢清理;小心玻璃割手,但不用怕,我會教你怎樣處理碎玻璃。」
(2)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
精神窮養的父母會說:「你的成績差,以後不能考上好大學,賺不到錢。我這麼辛苦養你,是希望你出人頭地!」
精神富養的父母會說:「不要沮喪,我們一起找出解決辦法。趁暑假鍛鍊一下你數學不擅長的領域,我會幫助你的。」
歸根究底,還是父母有沒有「用心」?
隨著時代變遷、孩子年紀增長,父母必須重新思考各種教養方式的合理性,絕不是一句「仔要窮養、女要富養」就能作結論啊!
圖片來源:PhotoAC
撰文:許嫣醫生
本身是學霸的醫生媽媽許嫣(會考9A、A-LEVEL 4A入醫學院),12歲和10歲的女兒就讀傳統名校,但從未試過補習。對女兒的學習有一套心得,並寫成《醫生媽媽的親子教養術——12個教養策略 x 28個小學生考試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