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Mame教養術 | 暑假開始了,許多家長擔心孩子會心散,所以安排暑期補充習作,要孩子跟隨時間表做功課、上暑期班,到底這是否正確?試想想,如果大人在放長假時,老闆卻要你繼續上班,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醫生媽媽一向主張「Work hard , Play hard」,當然不會讓孩子在暑假期間去補習。難得有長假期,一定要多做些平日上學無法做到的事。什麼是平日上學無法做的事呢?出外旅遊、夏令營、參與大型活動、藝術展覽、水上活動,或者學習技能如跳繩、騎腳踏車、溜冰等,都是夏日的熱門選擇。
不一定是要花錢報名或純粹玩樂的活動,也可以是應該做/想做、但平日抽不到時間做的事,像房間大掃除(將過去一學年的課本習作清理出來)、做家務、學煮麵條或洗車子、一次過看完一套動漫或小說、需要很多個小時去完成的模型或拼圖;以及與平日很難約到的親友聚會、在朋友家過夜、或邀請朋友來家過夜等等。總之,就是多做另外十個月不會有機會做到的事;也能趁著這些日子培養親子感情。
「放假會心散。開學後,收不回專注力,之前學過的東西都忘記一半,又要從頭溫習過。」我相信這是許多家長和孩子面對的挑戰。我認為:那就讓孩子心散啊!
「放假後收不回心情」的解決辦法,並非永遠不讓孩子放假,而是要他們重複面對「放長假後要專心開學」這個難題,一次又一次去克服困難、提升自我,直到他們學會「收放自如」為止!
以前小學校長最著名的一句話是「做人的學習目標是『能放能收』」:該「放」的時候盡情放鬆享受,該「收」的時候能迅速收拾心情專注工作。
不論大人還是孩子,「能放能收」都是人生的必修技能。我們家長自己,週末狂歡後收拾心情上班,又或者工作時思路屢屢被小事打斷、然後要迅速喚回專注力、繼續高效率地工作,這些都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被實際生活訓練出來的。被訓練得愈多,就會愈習慣「收放自如」的狀態;培養這個能力,並非一朝一夕的事。
那些為了不讓孩子忘記學業、而在暑假裡延續補習中英數的家長,其實是刻意避開成長路上必須面對的挑戰,延誤孩子培養適應力。為什麼家長要這樣做呢?與其說是為了孩子,倒不如說是為了自己的方便:
「我不想開學時,花力氣去幫助孩子重新適應。」
「我不想被老師或親友怪責批評。」
「我沒有耐性去教導孩子他忘記了的學業。」
「他的功課默書分數低,我會沒面子。」
因為怕麻煩,所以就索性犧牲孩子放假的權利了。這樣真的沒有問題嗎?
教養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能夠自立的大人。現在他們年紀還小,需要家長不厭其煩地從旁指引,協助他們學習「收放自如」。至於協助孩子收拾心情準備開學的實際操作,我將會在下一篇專欄文章中跟大家分享。
從另一方面來看,習慣了「沒有暑假」、「暑假要讀更多書」的人,精神長期繃緊,無法真正放鬆;長此下去,反而有更大危機,引起情緒疾病、以及生活價值觀的問題。「能放不能收」,固然叫人煩惱;但是那些「能收不能放」的孩子,豈非更令人擔心?
撰文:許嫣醫生
- 本身是學霸的醫生媽媽許嫣(會考9A、A-LEVEL 4A入醫學院),12歲和10歲的女兒就讀傳統名校,但從未試過補習。對女兒的學習有一套心得,並寫成《醫生媽媽的親子教養術——12個教養策略 x 28個小學生考試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