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家・校・神隊友】學校,我信任你,唔好令我信錯你!

電子通告app太方便,一click、再瞄一眼face ID,就可以簽完。香港家長都很忙,往往慣性地、本能地、不加思索地簽名了事。

成年人對自己簽過的名,都必須負責,自己不用心看是自己吃虧,當然怪不得人。但背後的想法是,家長都覺得「都係學校嘢啫」、「學校唔通會呃我咩」、「年年都係呢啲嘢啦⋯⋯」

一齣沒預期在戲院公開上映的學校籌款紀錄片,引發社會上廣泛討論。不如由這件事談談「學校」與「家長」的互信。

簽通告有冇睇清楚?

作為家長,打從孩子進幼稚園開始,我們經常都要簽通告。

通告一般分兩大類:第一類是可以選擇同意或不同意,例如詢問家長是否容許孩子參加學校旅行,另一類只屬通知性質,沒有同意與否的選項, 例如要求家長繳交書簿雜費。

香港家長都很忙,往往慣性地、本能地、不加思索地簽名了事。這一點在使用電子通告時更加明顯。因為在手機看文字密麻麻的通告比較費勁,加上拿著手機時可能匆匆在路上,而且電子通告app太方便,一click、再瞄一眼face ID,就可以簽完。簽完也沒有仔細看電子通告的家長,比使用實體通告時更加多。

成年人對自己簽過的名,都必須負責,自己不用心看是自己吃虧,當然怪不得人。但背後的想法是,家長都覺得「都係學校嘢啫」、「學校唔通會呃我咩」、「年年都係呢啲嘢啦」⋯⋯

不同意被拍的後果

在網絡發達的年代,大家都重視對私隱的保障,很多學校都會在學期初發出一份通告,諮詢家長是否同意讓子女在學校活動或上課時被拍攝,和授權學校使用相關的照片/影片。

以前,我小兒子就讀的幼稚園是私立性質,活動照片會沖曬出來,讓家長購買。每年都會出通告預先問家長是否願意子女被拍攝。我很樂意孩子被拍,因為校園生活匆匆幾年,留念是必須的。

出於好奇和八卦,我試過向學校查詢,如果家長簽「不同意被拍」,會怎樣處理?

學校回覆是,老師會將這些「不同意被拍」的小朋友抽離,例如生日會時拍大合照,或是一年一度影班相,都會讓不給拍的小孩坐在一旁,以免拍多了反而令相片不能「出街」。聽完真的「滴晒汗」!我想沒有家長能接受孩子這樣被「分隔」出來。

多一點尊重更美好

對普遍家長來說,學校為校內特別活動拍攝,然後放在學校網頁供人瀏覽,是常見的。

有時候活動夠特別,可能引來媒體採訪或代發新聞稿,這些都是家長能理解和接受的。有緣能在媒體的教育版或親子版看見自己的孩子佔了一小角,甚至也可算是童年回憶的一章,家長和孩子都會覺得開心和榮幸。

在媒體見到孩子一點身影、半個頭,當然高高興興。一旦活動照片涉及「單人相」、「大頭」,甚至會被用作校刊封面、媒體主要版面,有些學校都會選擇發放前再一次諮詢家長和學生,以示尊重,以免當事人有hard feeling。

自家人VS公眾

其實,我也是來自另一間百年老校。一校之內,儘管未必相識、未必相熟,都當是「自家人」。「自家人」之間的情誼,和那種無形的team spirit,也許是校外人沒法明瞭的。

我想說一個例子,雖然這例子相對於六位少女被追踪拍攝多年,實屬是微不足道。

在我的母校,任何校友活動中,我們都是以畢業年份和級社來介紹自己,就是「19XX年畢業的XX社」這樣子。換言之,在校友之間,在自家人之間,年齡絕對不是秘密!

在自家人之間,我不介意年齡,卻不等於我會向任何公眾人士都自爆年紀,更加不等於在母校裡面得悉我年齡的人,可以代我向公眾踢爆我幾歲!

別讓我信錯你

有人覺得今次紀錄片事件提醒了廣大家長以後不要隨便輕率簽同意書。我倒覺得,一朝被蛇咬,不一定要十年怕草繩。

家長將孩子送進學校,是信任學校、信任學校這個素來權威的機構、信任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太易信人,也許是天真;太不相信人,卻是讓世界都變灰暗。

「信任」的好朋友叫「尊重」。我信任你,請你也尊重我,別讓我信錯你!

現任兩所中小學家教會主席暨家長校董Kanris Lee

Kanris Lee

作者:Kanris Lee,退休中學教師,現任一間中學家教會主席暨家長校董、一間小學校友會主席暨校友校董,並榮任九龍城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常務理事。在中、小、幼都曾任家教會主席多年。現為全職媽媽,致力積極推動家校合作,為一對子女及師生同學們創建更佳學習環境。

更多Kanris的實例故事分享文章,請按【家・校・神隊友

想知更多親子教育資訊?請按【校園教育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