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症成因及預防 —— 家長經常擔心孩子不善社交是性格內向,還是有社交障礙?孩子抗拒與人互動,不敢出席社交場合,在特定情境下無法開口,有機會是患上選擇性緘默症!香港註冊言語治療師鄭穎賢(Wincy)教家長分辨性格內向及社交障礙的分別,為大家解構選擇性緘默症的成因和3招預防方法。
性格內向抑或社交障礙?
社交焦慮和性格內向的孩子面對新的事物都會容易緊張,但程度上有差別,家長可以留意孩子屬於哪一類型。
性格內向:
- 較享受獨處、安靜的時間,可能不擅長社交,但不抗拒與人相處。
- 見面一兩次或熱身後,害羞及緊張的感覺會逐漸減少,會與他人互動、玩耍和傾談。
社交障礙:
- 因過分擔心而抗拒社交
- 不安時會出現誇張的行為和反應,例如與老師認識了整個學期,但仍然會害怕與老師對話,甚至出現誇張的反應,如心跳加速、手震、手心冒汗、不停搓手,甚至肚痛,以上都是過分緊張而引致的生理反應。
- 因社交活動感到緊張,擔心與人展開話題,害怕未知的反應,過分思量未發生的事情,感到無法承載的焦慮。
DSM-V美國精神健康手冊列出5項社交障礙診斷定義:
- 對社交或公開場合產生持續的恐懼
- 擔心因表現不好而被羞辱
- 對需要出席社交場合表現強烈焦慮及恐懼情緒
- 理解自己的恐懼不合理並超出現實,例如認為會因說話而被解僱或責罵
- 逃避社交場合,並因此影響性格及思考
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社交焦慮症,是兒童罕見心理失調問題。患者能夠正常說話,但在特定情況下卻說不出口。短期內會影響孩子的社交、面試以及學習動機,長遠可能會引致其他情緒病、社交問題。
2至6歲的小孩較容易患上選擇性緘默症,這段期間孩子會經歷升幼稚園或小學,容易因環境轉換而感到不安,也會因上學後要與家長分離而焦慮,增加患上選擇性緘默症的機會。選擇性緘默症的成因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因素。
先天因素:
- 家族有遺傳性焦慮症或情緒問題
- 性格容易緊張、固執、完美主義以及情緒較敏感
- 感統較高(高敏感度)對聲音、光的改變過份敏感,容易因外在改變出現強烈反應
後天因素:
- 在父母管教下出現焦慮情緒,有機會引致選擇性緘默症
- 重大環境轉變或令孩子失去安全感,例如親人離世、移民、搬家或轉學校等因素
3招預防患上選擇性緘默症
- 家長可以在環境有重大轉變前告知子女,讓他們有心理準備,同時知道父母會陪伴自己而非獨自面對。
- 減少不必要的環境轉變,例如轉換照顧者、學校、搬家等,增加小朋友的安全感。
- 小朋友年紀較小時可以調整他們的思維模式。除了參加playgroup外,父母可在孩子年幼時多帶他們出席不同聚會,讓小朋友多接觸人,知道社交和對話是普通平常的事。
———————
鄭穎賢姑娘:註冊言語治療師、特殊幼兒導師、註冊教師、香港教育大學講師及催眠治療師。專注從事兒童工作,對幼兒成長及心理發展尤其熟悉。曾走過崎嶇的SEN道路,希望幫助家長及早介入,讓孩子有快樂的童年;健康的身心;豐盛的成長。
Facebook:Ms Wincy
想知更多心理健康資訊,請按【心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