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專訪|聖雅各福群會寶翠園幼稚園陳燕妮校長從事教育工作已逾20年,陳校長育有一對子女,大仔已 12 歲、小女兒 11 歲,都開始步入青春期。與幼童相處,陳校長當然有豐富經驗,但與青春期子女相處也是第一次,她又會如何處理?
與青春期子女相處
「他們對自己青春期充滿好奇心,由於獲得資訊渠道多,遇到疑問,他們可以自己主動尋找答案,有時也會向父母求證,已經不像以前年代的青少年,對青春期的到來有很多疑慮、會收埋、不敢問。他們事先已知道青春期包括心理和生理即將發生的變化,也能提早準備、自我調節。對於身為媽媽等我來説,與子女是平等的,我也經歷過青春期,現在與他們同步瞭解、陪伴他們經歷。我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朋友,作為媽媽我也要學習放手。」
「我們的家庭氛圍是開放且自由溝通的,我與子女從小就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着重溝通和分享。有一次,小女兒默書錯字,我就要求她抄寫 5 次以加深記憶,但她提出『3次已經能記住、5 次只會求其完成 』,我欣賞她坦誠的表達,最後我尊重且接受了她的意見。我突然間被點醒,青春期的孩子因自我意識加强而反叛不聽教,這個時候家長更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子女,當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後,即使説得不正確,家長也不要急於否定孩子,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獲得了應有的尊重與理解。」
「當我們意見不合的時候,我會用足夠的耐心和時間陪伴他們,直到他們願意慢慢打開內心,講出真實的想法或背後原因。但他們始終心智尚未成熟,思考問題不夠全面、分辨是非能力不夠高,這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了解與引導。 」
「我每天都是坐頭班車返工,早上 6:45 已到學校,於清靜的校園工作,好讓自己能專心處理文件。我的原則是盡早完成工作,盡量不帶工作回家,就是為了放工回家後,可以專注與子女相處。我們家每天都有對談時間或家庭式溝通,時間不需要多但每天都要有。」
因材施教
每名子女都是獨立的個體,各有性格、長處,身為資深教育工作者,陳校長會如何「因材施教」?
「由於一對仔女年齡相近,很多事情都是一起經歷的,唯一的弊端就是容易造成他們自己相互比較,他們各自有不同發展更理想。孩子才是自己人生的主導者,我希望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能知悉自己的優勢並充分發揮。哥哥個性主動有主見,不適合太過於規範,於是在高小時便幫他轉國際學校,並不是為了逃避傳統教育壓力,而是幫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從而獲得成功感,他自己也覺得能很快適應,讀得開心。我們現在開始與哥哥談論對未來的期望,希望他自己找到人生目標,但我絕對不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身上。」
社會不斷地變遷,小朋友的可塑性也隨之變化,陳校長坦言:「哥哥的夢想就在成長中層出不窮,他近兩年的想過做飛機師、地勤、巴士司機⋯⋯不斷隨着他的興趣而轉變。對我來説,他未來做甚麼職業都可以,『只要不做壞事』。而妹妹對自己的喜好有主見且有進取心。她自學畫畫和剪片,自己從網絡找資源。今年學校運動會她參加 400 米,以前未試過,就自己上網看別人比賽的片段,又請我們帶她去比賽場地提前試跑了幾次,靠這些策略最終獲得冠軍。每個孩子各有特質,家長的角色,宜從旁支持、適時指導,鼓勵孩子找到更多興趣,追求自己的熱愛。」
快樂童年
香港的小朋友被稱為「繁忙兒童」,放學後還要參加興趣班、補習班、表演比賽的綵排等,爸媽該如何保證孩子有快樂的童年?陳校長指出:「首要當然是保持童真!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特別是在他們仍然擁有原始的童心時,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對於他們而言,生活的樂趣是無所不在的,小朋友會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快樂無比。」
「作為家長,我不只專注於子女學業成績,還一貫支持他們尋求自己的興趣,持續培養,幫助他們找到終其一生的熱愛。對小朋友來説,學習一種新技能不難,但要找到他們有興趣且專長的事情,就需要花一定的時間。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只要有機會,就讓他們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這是探索他們興趣的最佳時機,之後再慢慢收窄範圍。 」
「快樂的童年不只是擁有表面的快樂,還應該包括能維持很久的深層次快樂。這種快樂來源於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從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就好像我的大仔,在嘗試過滑板、跑步等運動後發現都不適合,便果斷放棄。之後他在游泳中獲得成就感,也進而嘗試了潛水,現在他還打算挑戰自己,探索其他水類運動。 快樂的童年不代表不用面對不開心的事情,當長大之後再回望過去的不開心都可以會心一笑,成為快樂的經歷。」
生育率下降
生育率下降是這個世代很多已發展國家的危機,年輕一代除了因為經濟、生活方式等原因,最常聽見的是「怕唔識教」,作為校長媽媽的看法又是如何?「生育率下降的一部分原因,是年輕一代知道養育孩子需要背負的責任,我理解這個想法,但不鼓勵。而作為社會長期發展的需要,還是要鼓勵年輕人生育。年輕一代過於擔心『唔識教』,也是基於責任及愛孩子的表現。」
「其實對孩子來説,健康快樂地成長就夠了。教育者常用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來分析孩子的成長,作為父母,就需要協助孩子完成他的『需求金字塔』,首要滿足孩子的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父母提供簡單的食、住,即使帶孩子去附近公園玩都可以是一件開心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成長節奏,父母不必將目標設得太遠大,要知道第一名只有一個,父母應該與孩子共同經歷成長,享受其中無可比擬的喜樂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