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長課程中,我們談論到在生活中多給予孩子年齡相符的選擇,讓孩子學習做決定,以幫助孩子建立能力感。例如孩子可以選擇早餐吃粟米片或是麵包;休息時間可以選擇看圖書或是玩遊戲;做功課時可以選擇先完成中文科或是英文科等,這些都是孩子能力及權力範圍可以作出的決定。
當中有些家長感到很疑惑,其中一位媽媽質疑:「生活中是否可以每樣事情都給孩子做決定?假如我想問你意見,而你的答案是『你決定…』,我一定會感到很激氣﹗」而另一個媽媽就對於分辨什麼應該由家長決定,什麼應該由孩子話事感到很迷茫。
這時候剛好有一位媽媽分享了一個生活小片段,她的孩子拿起一瓶泥膠問:「媽媽,我可唔可以玩泥膠?」,假若媽媽的答案是「好呀﹗」和「你決定﹗」,究竟分別在那裡呢?雖然聽起來感覺差不多,但兩個答案背後卻有不同的意義。前者是尋求高層的批准和決定,後者是反映出一份信任及給予對方決定權。正如在職場上,如果公司每項事情大小都需要上司審批決策,久而久之下屬也會失去決斷能力,事事需倚賴上司決定。相反地,當上司信任下屬,放手讓下屬做決定時,可以令下屬建立出自信心及能力感。
因此,多給孩子選擇和做決定背後的意義,是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及能力感。讓孩子學習去做決定,相信自己的決定,及為自己所作出的決定負責任。如何衡量什麼事情應該由孩子或是由成人來做決定呢?我相信準則就是「與孩子年齡相符」的事情,亦即是孩子是否能夠為這項選擇或決定承擔起責任。家長給與孩子年齡相符的選擇,這樣即使選擇錯誤,孩子也可從中學習,並承受相應的代價。
延伸閱讀書目:
1.《要不要?》
作者: 金禧男
繪者: 尹貞珠
出版社:三之三
故事簡介: 有一個叫做要不要的小男孩,他不管做什麼事情都猶猶豫豫的。有一天村子失火了,要不要竟然猶豫著要不要喊救命,結果大火燒毁了整個村莊。要不要覺得很對不起大家,他背起行囊遠離家鄉,希望去找有智慧的果斷爺爺,請教他可以如何改掉猶豫的毛病,讓他不再每天活在「要不要」的徬徨中。
2.《這個還是那個?/ THIS OR THAT?》
作者: 凱爾.安德魯斯 (Kell Andrews)
繪者: 赫克特.博拉斯卡 (Hector Borlasca)
出版社:東雨文化
故事簡介: 亞歷山大面對選擇時,總是難以下定決心。他擔心萬一選錯了,該怎麼辦?所以不管做什麼都遲遲無法決定。面對無法選擇的兒子,亞歷山大的媽媽希望他坦然接受「我幫你選」!但媽媽老是猜不中兒子的心,令亞歷山大對於得到的結果不太滿意。而爸爸就告訴亞歷山大如果他不能下定決心,那就什麼也得不到,即是「不選就都不要」!這種結果亞歷山大更不喜歡了。面對這樣的情況,亞歷山大要如何做決定呢?
3.《上面和下面 / TOPS & BOTTOMS》
作者/繪者: 珍娜.史蒂芬斯
譯者: 李坤珊
出版社:三之三
故事簡介:大熊非常懶惰,是個整天只知道睡覺的大地主﹔野兔很聰明,卻窮得三餐沒著落。野兔想藉著大熊的財富來改善生活,於是提出一個合夥主意:大熊出地,野兔出力,收成一人一半。野兔讓大熊先選擇要收成的上面或是下面,然而不管大熊選的是農作物的上面還是下面,得到的都是無用的一半,一再受騙的大熊真是十分氣憤!為什麼大熊總是做出錯誤的選擇呢?
4.《去投票吧!:做出選擇,創造改變》
作者: 馬克.舒爾曼 (Mark Shulman)
繪者: 沙基.布勒奇(Serge Bloch)
譯者: 劉清彥
出版社:親子天下
故事簡介: 從選擇冰淇淋或蛋糕開始,原來生活中你就常常在投票。這本書從「選擇」的角度切入,帶孩子從生活事例看懂投票和選舉,使孩子能夠理解並掌握選舉的核心精神,就是從候選項目中挑選出自己所喜愛或對自己有益的那一個。而最終表決的結果由多數決定,即便結果非自己所喜愛,也必須心服口服的接受。
部分翻譯圖書可選購英文版,各大書局或網上書店有售。
(中) www.hkbookcity.com ; www.books.com.tw ; www.cite.com.tw
(英) www.bookdepository.com; www.amazon.com
(簡體中文) book.douban.com ; book.jd.com ; book.tmall.com
———————
作者:丘成瑤,Yoyo Yau,美國註冊遊戲治療師 (T4182),輔導學碩士,香港註冊社工。多年來從事親子共讀培訓及遊戲治療輔導工作,為家長提供支援,促進兒童在愛中快樂成長。
Facebook:Play Seed
更多丘成瑤的精心推介,請按【繪本童心】
想知如何建立孩子的閱讀習慣?請按【親子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