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子女沒有標準答案,亦不會只有一條道路,但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要把孩子教育成「可以自食其力的大人」、給予孩子「活下去的自信」,讓孩子不管在世界哪一個角落,都能靠自己能力掙一口飯吃。培養孩子這樣的「生存力」,就從家庭教育開始。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能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解救一生之需。這說話來自《老子》,其道理很簡單,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餓,卻不能解長久之飢;想永遠有魚吃,就得學會釣魚的方法。
日本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教出孩子的生存力:大前研一給父母的24個教養忠告》中提到:「不要用既定思維來思考孩子的未來,而是要與孩子一起找出他們的拿手本事。每個人至少要有一、兩項過人之處,以及自己值得推銷的地方,這在今後會愈來愈重要。」
從家庭教育開始培養生存力
大前研一2名兒子都曾經輟學(哥哥於大學時,弟弟則是中三時),雖然看似在求學時期繞了不少遠路,但都堅強地在這個嚴苛的時代生存下來,目前兩人都是IT產業的經營者。
大前家獨特的教養思維,不怕讓兩個兒子跳脫傳統教育的框架,不用既定思維思考孩子的未來,尊重孩子的天賦,進而淬煉出他們的「生存力」。而好成績、上好大學、進好公司,不等於成功人生。
大前研一想告訴所有父母,當我們無法期待學校教育培養出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洞察力」、「判斷力」、「傳達力」,請從家庭教育開始,讓自己的孩子擁有「自食其力的能力」。
於《教出孩子的生存力》一書,大前研一有以下建議:
1. 吃飯時關掉電視,和家人對話
親子間的交流會因此顯著增加。如此一來,你可以更容易掌握孩子想做的事情或煩惱。吃飯時間,每次都可決定一個主題,讓大家進行討論。難得和孩子一起吃飯,如果說話像學校老師的代理人,淨問些「功課做完未?」的問題,實在沒什麼意義。
他甚至寫到:「家中的話題一直圍繞在學業上頭,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對話,全家一直盯著電視看。只要孩子成績好,父母便能安心以待;這些不是很病態的情況嗎?」
2. 把「家族旅遊計畫」交由孩子策畫
不只是讓孩子決定旅行時間或目的地,包括航空公司、住宿地點、觀光景點等等,也讓孩子們具體進行調查,甚至是排出暫定的行程、預估旅費等。當然,實際旅行時也要尊重孩子所訂立的計劃,按照計劃進行。這麼做可以培養他們對家庭的責任感,讓旅行更有意義。
3. 廢除零用錢,給予「家庭工作特權」
為了磨練孩子的獨立心態和對金錢的感覺,建議廢除給零用錢的習慣,而是給予孩子「家庭工作特權」。
如果請外面業者清潔窗戶要支付五千日圓,父母可以把這個工作權交由孩子負責,如果他能把窗子擦得像業者一樣光亮,便支付他五千日圓,孩子可以從中學到「只要認真工作,就能得到相應的報酬」的觀念。
4. 讓孩子參加「夏令營」
培養孩子團體生活的能力和領導力的活動,首推「夏令營」。這些夏令營大都會「讓孩子們組成小隊,由年長者擔任領袖,安排三天兩夜的遠足」,透過小隊合作,孩子自然能養成擔任領導者必要的能力。
總結:
大前研一在另一著作《低IQ時代》中說,教育是要教會學生面對「一切都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教育請用learn而不要用teach」,身處在這個變遷快速的時代,要能支持孩子築夢,父母對「生涯發展」更要具有全方位的宏觀視野!
教出孩子的生存力:大前研一給父母的24個教養忠告,詳情: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