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種好發於兒童的傳染病,顧名思義病發時會影響口腔及手腳,常見是這些部位出紅疹,病童亦兼有發燒。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內外全科醫生張兆麟指近年手足口病在本港全年皆見活躍,一般5月至7月是高峰期,惟10月至12月亦可能出現小型爆發。趁聖誕新年長假前最後上學的數十天,家長們不妨對此病的症狀及預防認識多一點,並且多留意孩子的身體情況,以助減低傳播風險。
10月25日,有一名12天大的女嬰感染腸病毒71型併發腦膜炎,並發現其歲半哥哥及父親也在她病發前數天先後出現過手足口病症狀,幸好女嬰入院治療後情況穩定。
手足口病容易在人多空氣不流通地方爆發
手足口病英文稱為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主要由腸病毒類別中的柯薩奇病毒A16型(CVA16)和腸病毒71型(EV71)所引起,前者病情較輕度,但後者則較危險,因有可能觴發嚴重併發症例如病毒性腦膜炎、腦炎及類小兒麻痺症癱瘓等。病毒經直接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糞便,又或觸摸過受污染的玩具和餐具等物品而傳播開來。是以此病於幼兒中心、學校、補習社、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室內遊樂場尤其容易爆發。
手足口病|起初症狀不明顯 隨後可以好嚴重
手足口病的臨床症狀常見是起初會先發燒幾天,容易令人誤以為只是感冒,但隨後卻沒有如一般上呼吸道感染般出現咳嗽,反而是口腔包括舌頭、牙齦可能出現水皰及潰瘍,而手掌、腳掌或甚連臀部及大腿也可出現不癢的紅疹或兼伴有小水皰,患者會疲倦及因口腔疼痛而影響進食。不過,有些患者卻可以手腳沒有紅疹而只發燒及出現皰疹性咽峽炎,即是咽喉部位,上腭和扁桃腺附近有紅疹,或兼出現類似潰瘍的白點,而且頸部淋巴結節或呈脹大。
張兆麟醫生提醒各位家長,一旦發現受感染的子女出現精神萎靡、嗜睡、吸吮無力、頭痛、嘔吐、出冷汗心動過速或緩慢、呼吸急促、四肢末梢發涼、或口唇發紫,或可能是演變致併發症的危險徵兆,須立即送院求醫。
手足口病|幼童抵抗力低 需做好衛生措施減低傳播風險
一般5歲以下的幼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危者,因為他們對病毒抵抗力較低,所以很易受感染及發病。惟成年人亦有可能患上,臨床上大多是日常要照顧小朋友的家長、家傭、幼稚園老師及校工等,一旦接觸受相關病毒污染的物品時也容易被感染,但症狀通常較小朋友輕微得多。雖然如此,也需求診並按醫生指示多飲水休息,以及做好個人衛生措施減低傳播風險。
張兆麟醫生表示,由於至今仍未有特定藥物或疫苗針對引致手足口病的兩種病原體,因此治療主要是舒緩症狀,包括:服食退燒止痛藥物,來緩解發燒和口腔潰瘍的疼痛;用鹽水漱口或特定的止痛凝膠來減輕口腔不適;多飲水以防脫水;至於手腳和口腔的紅疹和水皰一般在7至10天內會自行消退。
有一點大家必須緊記,就是酒精未能有效殺死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尤其是腸病毒71型,所以酒精搓手液或含酒精的濕紙巾是不能取代用梘液和清水洗手。因此要預防感染手足口病,無論小朋友抑或日常要接觸兒童的成年人,必須經常保持保持雙手清潔,並且避免經常用手撩鼻、捽眼。飯前、如廁後、打噴嚏抹鼻涕或吐痰落紙巾包好後、處理尿片或被糞便沾污的物品後,均應該立即洗乾淨雙手。
除了注意個人衛生,日常也可做好以下六項預防手足口病爆發的措施:
- 保持家居及室內的處所空氣流通;
- 打噴嚏或咳嗽時要掩著口鼻,並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 如小朋友或同住的家人或照顧者確診手足口病,家中常接觸的物品表面如傢俬、玩具及其他共用物件就要使用1比99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待15至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若要清理可見的呼吸道分泌物、嘔吐物或排泄物,則需先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抹走,然後用1比49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被污染的位置及周遭範圍,待15至30分鐘後,再用水清洗並抹乾;
- 病童應留在家中避免外出,直至發燒及紅疹消退及所有水皰結痂後才回校上課;
- 病童及同住家人,應減少到人多擠迫的地方;
- 家長應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繫,讓校方知悉病童的最新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