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八載,由於WhatsApp的盛行,很多家長都有自己的群組。同班的有班group,同級的也有級group。甚至,升小一時,一知道獲派哪間小學,已經有人在Facebook公開招攬同校小一家長,一起開家長WhatsApp群組迎接開學。
家長WhatsApp群組日日有笑料
家長有家長的網絡,是一件很方便的事。小學生總有時混混噩噩,以下這些對話,在家長群組應該每天都發生:
「可否影手冊?我仔唔記得抄齊呀」
「有冇人拎咗XXX本作業呀?」
「有冇人唔見咗件冷衫呀?我仔書包無啦啦多咗件衫呀」
最好笑的一次是這樣的。
「我仔書包有五張一樣樣嘅工作紙呀,有冇人知乜事呀?」
「我囡冇工作紙喎」「我都冇喎」⋯⋯
然後發現,同一排座位的,人人都沒工作紙,因為坐最前排那個,把五張都拿了!(滴汗)
聽孩子說話
作為一個不用上班的媽媽,我每天親自接送孩子,順理成章地對校園裡發生的事,知道得比別人早,也跟得比較貼。
這裡打岔一下。不止一次有家長問我,怎麼可以「訓練」到孩子事無大小都告訴自己。
說實在的,這個沒法「訓練」。家長能做的,只有一個字,就是「聽」!留心聽,耐心聽,不要急著發問,不要苦苦追逼,也不用刻意問孩子今天在校怎麼怎麼。
天性特別沉默的小孩在世上可能只有5%。其餘95%的小朋友,本質都是愛說話的,尤其上學有大半天要「安靜」,放學後「講番夠本」其實很正常。
我家女孩自小是個自動波說話的孩子。她是12月出生的超細B,就是上K1時,別人都可能三歲或三歲幾,她才剛剛兩歲八個月。可是,K1時,她放學能告訴我今天XXX吃了三份茶點、YYY倒瀉水、ZZZ賴尿換了褲子⋯⋯
打開話匣子
話說回來,有些家長總抱怨孩子放學後甚麼都不說,不談與同學的相處,又不提及老師的要求。例如晚飯後執書包,才忽然提起老師說明天要帶這個那個,令爸媽頭痛不已。
孩子初小的時候,我總習慣將自己知道的校園趣事、小事大事,都在群組第一時間告訴其它家長。不是炫耀我知得多、知得早,而是讓大家有一條「跟孩子打開話匣子的鑰匙」。
有一次是老師在手冊寫「明天合唱團比賽,要穿長袜」。我接完孩子大約四時,便將這訊息轉達到群組,結果真的有家長要放工趕去買長袜。她們說放工前知悉倒還好,總好過八時回家才知道要長袜,買也買不來。
又有一次是放學時,全班因為太吵、太頑皮,被罰最遲才准放學。乖的一群覺得很無辜,頑皮那一群當然不會回家告訴爸媽。結果我選擇做「丑人」,將這事在group裡告訴同班的家長。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自己小朋友是頑皮搞事的一份子,我覺得爸媽需要督責,如果自己小朋友是乖乖但被牽連的一個,我覺得爸媽也要好好安撫一下,以免孩子遷怒同學,或怨恨老師。
家長也同心
隨著孩子一年一年升級,其實家長群組的作用也漸漸沒那麼重要了。我們也不會再替孩子執書包,不會再知道今天是多拿了誰的作業。但其實群組還可以有另一點作用的。
上星期,兒子有份代表校隊出戰學界足球賽。因為學校和球場距離不長不短,隊友們要分乘幾輛的士去球場。我反正想觀戰,就駕車去學校,接了兒子和幾個隊友,替他們省了的士費,又免得下午時段未必容易截的士。
在校外等候接足球隊隊員們時,看見另一個媽媽也是駕車來接,最初還以為一樣是接足球隊的,後來才知道她是接籃球隊女生。原來碰巧同一天、同一時段,足球隊在九龍城作賽,籃球隊就在黃大仙作賽。
我們這中學有家長群組,但平時都不活躍。我反正有空,就在群組裡分享了關於足球賽和籃球賽的訊息。蠻有意思的是,原來大家都會關心的啊!雖然學校體育並不強,但當大家的孩子都唸同一間學校,這些資訊都能令大家更加連結在一起。
中學的孩子儘管有自己的世界,家長們如能善用群組,其實也能盡量去投入孩子的世界。
不再單打獨鬥
有人說WhatsApp是把人與人的距離拉近了,因為不論遠近、不分日夜,群組能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親友都放在一起,甚至吃飯拉屎都分享一番。
也有人說WhatsApp是令人更疏離,在WhatsApp裡聊天聊多了,朋友之間連約會見面都懶了,彷彿實體的朋友都跑到虛擬世界去了。
來自不同地方、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家長們,有緣把孩子都送進同一間學校,即使很少有機會見面聚首,藉著WhatsApp的班級群組,互牽互連,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有個伴,不再單打獨鬥,不失為一件美事呢!
圖片來源:PEXELS
作者:Kanris Lee,退休中學教師,現任一間中學家教會主席暨家長校董、一間小學校友會主席暨校友校董,並榮任九龍城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常務理事。在中、小、幼都曾任家教會主席多年。現為全職媽媽,致力積極推動家校合作,為一對子女及師生同學們創建更佳學習環境。
更多Kanris的實例故事分享文章,請按【家・校・神隊友】
想知更多親子教育資訊?請按【校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