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國際幸福日|3項不花費日常 提升幸福感 

聯合國大會在2012年通過決議並宣布每年3月20日為國際幸福日(International Day of Happiness) ,確認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類生活中的普世目標和願望,具有現實意義,在公共政策目標中對此予以承認具有重要意義。這項決議由不丹發起,自1970年代開始,不丹便首次提出並開始著手落實 「國民幸福總值」概念,其重要性更甚於「國內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然而都市人每日繁忙,大人小朋友都有好多KPI、大量目標要追趕,尤其是很多爸媽希望小朋友現在努力、締造來日的成功,卻令到親子關係緊張,大人小朋友都不快樂。趁國際幸福日,父母要不忘初心,要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而研究也證實,以下3件事,可以帶來愉悅幸福感。

提升幸福感日常習慣1:規律運動

耶魯大學一份發表於醫學期刊《The Lancet》的研究,調查訪問了120萬名美國人,發現經常運動的人平均一年中有35天心情不佳,可能是因為壓力、情緒低落等;但不運動的人,一年中則有53天感到陰鬱、不開心。

更有趣的是,研究更計算出了,規律運動者的幸福感,相當於年薪增加2.5萬美元,若以當年美國個人入息中位數計算,這相當於加薪43%。因此,爸媽不要為咗幫小朋友對功課而放棄做運動時間,也不要因為做功課溫書,而取消小朋友的運動時間啊!

提升幸福感日常習慣2:花時間建立美好人際/親子關係

許多研究指出,「與朋友和家人享受美好時光能讓人更快樂」。與喜歡的人在一起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就可以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同時也會顯著提高心靈健康狀態。

國際幸福日

而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早前聯同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進行了一項有關「兒童及青少年幸福與壓力指數」的研究,結果亦顯示,良好的家庭關係、良好的朋輩關係,以及愉快的校園生活,與兒童及青少年的幸福指數有正面關係。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與兄弟姊妹相處融洽 (56.2%)、與同學能和睦相處 (69.8%)、對學習感興趣(40.6%)、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58.5%) 或能跟上學習進度(60.6%)會令他們感到快樂。

相反,缺乏良好的家庭、朋輩關係、校園生活不愉快和作息時間分配不平衡,則會導致兒童及青少年感到有壓力。較多受訪者在作息平衡方面感到不理想,例如有四成受訪者表示自己不夠睡眠時間 (43.5%) 或不夠玩樂時間 (41.7%)、父母對自己有過高的期望 (36.3%) 或覺得不夠時間讀書溫習亦會令他們感到有壓力(31%)。

提升幸福感日常習慣3:睡眠充足

有爸媽為了孩子讀「更好」的學校,會跨區選校,因此拉長了上學交通時間。但一份英國研究發現,每增加20分鐘的通勤時間,幸福感就下降一點。

當然生活方式的選擇很主觀,這份研究只是想提醒大家,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不妨思考一下如何做出均衡的取捨。

大家都明白,睡得更足、睡眠質量更好,會降低罹患抑鬱症的風險以及提升隔日的效率,但這項看似最簡單獲得幸福的方法,卻是大眾普遍最難實踐的項目。

圖片來源:photoac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