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別讓獎勵成了孩子的動力來源【育兒辰話】

別讓獎勵成了孩子的動力來源——暑假即將結束,很多家長比較頭痛的事,就是如何引導孩子完成暑期作業。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讓我了解一下大家的做法,當孩子告訴你不想寫作業,你會如何回應?

1. 告訴他必須完成,沒有什麼可商量;
2. 告訴他只要完成,就可以獎勵他玩手機打遊戲,或者買他想要的玩具;
3. 告訴他不做,必然受到懲罰;
4. ⋯⋯

其實很多時候,好多家長也會問我哪個方法比較好?但我好希望大家明白每個方法也有它的好處,同樣也有它的代價和缺點,作為家長,只要採取某一個方法前,清晰和衡量箇中利弊,你所選的方法就是最適合你的方法。

當然,我也會剖析一下以上的方法。第一種方法,以命令式方式引導孩子,它的弊端是容易觸發孩子負面情緒,產生抗拒心態,當負面情緒連結學習或做作業後,拖延行為或心不在焉的狀態會時常發生。

第三種方法,以懲罰的方式威嚇孩子完成相關任務,外在懲罰在心理學上是引導孩子停止某種負面行為,但沒有讓孩子建立正面動力和行為,它的弊端是沒有讓孩子在學習上建立內在驅動力,因而產生當家長在的時候,孩子會做某種家長期望的行為,但當家長不在時,孩子會故態復萌,從而在學習上變成拉鋸狀態。

聽到這裏或許你會選擇方法二,這種方法或許會令孩子去做作業,但在下一次,想讓他行動更多,你勢必付出更多。

而今天我希望與大家分析一下,常有家長使用的「獎勵與懲罰機制」,意思是完成相關的任務就對孩子進行獎勵,孩子不聽話就對他進行懲罰。

在生活中以下的例子比比皆是:

* 只要做家務,就給你零用錢;
* 只要好好完成相關作業,就能玩1小時手機;
* 叫你好好吃飯,如果不好好聽話,一會不能看電視;
* 讓你放學快點回家,還在外面玩耍,星期六別出門了。

但大家有所不知,你越想透過外在去激勵孩子,越會破壞孩子的內在動力。

這種方法容易讓孩子忽略事情本身的意義和正面感受,扼殺了孩子對事情的責任感和滿足感。

另外這種有條件的愛,也會讓孩子覺得做得好才值得被愛,

無法建立自我價值,長大後較容易成為討好型人格,不論在生活、工作還是感情上較容易受到挫敗。

記得有一次我的女兒考試回來,滿分一百分的試卷,她只取了16分,我相信很多家長看到也會很驚訝,而更重要的是學校的老師也打電話過來溝通,作為家長,有一點不開心是很正常的,但同樣我希望把這次的經歷變成一個讓孩子學習的好機會,成績是結果,過程才是最重要,顯而易見過程中有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如何讓孩子了解努力和付出的意義才是最重要。

所以我當時做了兩件事,第一感謝老師對孩子的關注和照料,也聽從老師對孩子的建議,第二我更詢問老師,了解女兒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有什麼地方做得比較好,值得表揚。而當我跟女兒進行溝通時,我以「先認同後加強」的模式讓孩子知道老師欣賞和表揚她的地方,之後詢問孩子,想不想做得更好,女兒就欣然期待和接受,我就把老師對孩子的建議告訴她,而最後我告訴孩子只要她能夠保持努力,鞏固她做好的地方,在聽從老師的建議提升,她會越來越好,神奇是就在她下一次考試發生了,100分的試卷,她考了89分,自此她在學習上建立了自信和內在動力。

這個經歷讓我體會到,我們作為家長的角色必須要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更要讓孩子和學習建立快樂的氛圍,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和老師對她的認同,在認同的基礎上,他們才能照單全收接納提升的建議,所以學習和做作業的本身也有它有趣好玩的地方,如果我們長期運用獎賞和懲罰,不但破壞了關係,孩子也會對生活中的一切變得十分功利。

最後,我深信每個人都有天然渴望進步和發展的原動力,我們只需要激發孩子的內在推動力,讓孩子學會欣賞自己,承擔學習和生活中的責任,一切也會變得更好。

——————————————

作者:梁辰民(辰民爸爸),正向家長學院總監及香港兒童基金會名譽顧問,擁有豐富家庭教育資歷:兒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碩士、美國PDA正面管教協會家長及學校雙證講師、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兒童及心理發展講師等。致力推動正向育兒態度,曾任ViuTV、中央電視台節目嘉賓,多年間為250+所學校成立家長學堂並開辦家長講座和工作坊,累積超過1000個輔導個案。

 

辰民爸爸主頁:【Facebook】【YouTube

更多辰民爸爸分享正能量育兒技巧,請按【育兒辰話

想看各界專家分享育兒貼士,請按【親子教養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