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症治療方法 —— 許多家長以為小朋友不願開口與人交流,是因為鬧情緒或者害羞,但有機會是患上社交焦慮症。選擇性緘默症是社交焦慮症的一種,只要及早發現能透過治療改善問題。香港註冊言語治療師鄭穎賢(Wincy)分享選擇性緘默症的症狀,以及2種治療方法。
選擇性緘默症症狀
大眾容易將選擇性緘默症與自閉症混淆,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在家中或感到自在的情況下,可以如常對話,只是在特定情景下會因緊張、焦慮而肢體僵硬、迴避眼神接觸。
- 在特定情景下只會用單字或簡單句子,同時肢體僵硬、大幅減少肢體語言、迴避眼神接觸,甚至非常緊張。
- 即使已經熟習了新環境幾個月,但在社交場合仍然不敢與人對話,例如孩子在學校讀了半年,仍從未與老師對話過,或者在打招呼及道別時有困難。
如果家長懷疑子女患上選擇性緘默症,可向老師或學校社工了解孩子有沒有在學校展現過份緊張的情緒,例如出現心跳加速、手震,甚至肚痛等生理反應。如果小朋友只在對話時才展現緊張情緒,但有嘗試以非語言方式,例如用肢體語言與老師接觸,而焦慮情緒沒有引申至其他情況,家長可以請言語治療師為孩子訓練。
選擇性緘默症治療方法
言語治療師會重點關注孩子說話時的焦慮情況,透過不同訓練使孩子能正常與他人對話。過程中將評估小朋友是否語言能力有問題或發展遲緩,了解語言能力是否影響信心、產生焦慮的因素。治療主要分為系統減敏法及暴露法。
系統減敏法:
治療師會循序漸進,逐步引導孩子接觸緊張或恐懼的場景。如果孩子一開始只能用肢體言語回應,治療師便會引導他使用簡單的字詞或句子回應,直至小朋友能在治療室內正常進行對話。下一步即會加入不同人物、製造不同情境為小朋友製造溝通機會,讓他們擺脫焦慮。
暴露法:
治療師會考慮到小朋友的語言能力,鼓勵他們重覆嘗試,面對焦慮情境。療程會因應小朋友的程度作出調整,配合他們的基礎能力,讓他們重社交、說話的信心。
如果焦慮情緒已經長時間影響小朋友的日常生活,則可能要請臨床心理學家介入處理,例如小朋友在玩耍期間看到窗台,便聯想到毛公仔會跌落街上而感到焦慮,或者與父母分離後無法自控地哭泣,甚至無故情緒緊張。
———————
鄭穎賢姑娘:註冊言語治療師、特殊幼兒導師、註冊教師、香港教育大學講師及催眠治療師。專注從事兒童工作,對幼兒成長及心理發展尤其熟悉。曾走過崎嶇的SEN道路,希望幫助家長及早介入,讓孩子有快樂的童年;健康的身心;豐盛的成長。
Facebook:Ms Wincy
想知更多心理健康資訊,請按【心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