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誰能一覺到天亮?誰人一夜難眠?
今天,是升中放榜。無論你是緊張大師或者自由放任型的家長,看見新聞報導昨天就在預告有XX%的學生獲派第一志願,都彷彿在提醒你:喂喂,殺到埋身了!
未有Offer的小孩
我家的小男生對升中學沒有多大的執著,反正書是一定要讀,要面試就面試,要考核就考核,盡力應付便成了。
有一天,他幽幽地問我:媽媽,未有學校offer的同學,是不是比人差一點?
我敢肯定,我們這一班不是壓力爆錶的精英班,而且也不算很多同學有offer。就算有offer的那幾個,也不是會到處炫耀的那種人。
可是,在小男生心目中,就是不理解為甚麼有人能先踏一步,有人要殿後。更加不理解是,明明從小到大,身邊的大人都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為甚麼到了這個遊戲,他們卻說成是充滿著運氣成份。
沒面試的自行收生
今年的自行收生階段,面試高峰期適逢第五波疫情,除了大家預期的由實體面試改為ZOOM interview,也有些中學臨時縮減面試規模和人數,有些索性改為交video,甚至,有直資中學完全取消面試,單看成績就取錄新生。
對家長來說,有人歡迎有人愁。有些小孩,成績可能中規中矩,但面試能對答如流,彬彬有禮,取消面試猶如被斷雙臂。反之亦然。
這裡說一個真實個案。朋友的女兒小學成績甚佳,尤其數學科,多年都名列前矛,也有好一些奧數比賽獎項在手。用一個較通俗的說法就是,這個小女孩的package很不錯!認識她的卻知道,她不善辭令,而且說話時眼睛不看對方,再直接一點說,是典型某種SEN傾向的孩子。幸運的是,她在是2020年疫情第一年升中。那一年,ZOOM還未普及,某神校乾脆因為疫情而取消面試,結果她輕鬆被取錄了。
分階段放榜更累人
2019年及之前,升中結果都在7月放榜,無論是自行收生,還是統一派位(就是所謂的大抽獎),結果都「一次過」直接顯示在派位證上。其實12歲小孩未必知道甚麼學校、甚麼banding、甚麼高高低低,總之,放榜日每個人都拿到派位證,高高興興離開小學。
由2020年起,自行收生的結果改為在3月通知家長,獲取錄的就不用參加統一派位。直資學校也會紛紛在統一派位前發出offer,大家都務求「搶」到最fit、最高水平、最適合自己學校的學生。
面對身邊同學有offer,小孩子難免會想:「是我比不上別人嗎?」
懷著這個疑問幾個月,中間還要經歷校內考試。做家長的,先要令自己以平常心面對,再要顧及小孩的感受——一方面鞭策小孩盡力用功,考好期終試;另一方面避免因為沒有offer而過份緊張,又或者不斷碎碎唸告訴孩子要「擦靚」成績表以便萬一要叩門。
大人、小孩,都不容易!
派得到=/=讀得到
香港是很小的地方,交通也太發達,發達到我們都沒有「就近入學」這概念。雖說派位機制是劃分了校網,但跨網根本未必是啥一回事。住KL3網的,例如黃埔,去KL1網的佐敦、尖沙咀上學,大抵十五分鐘小巴能達。又例如彩虹是KL4,多乘一個站港鐵到九龍灣已是KL5了。就因為太方便,造就了大家都有一種「揀唔到隔離網唔緊要,派完位去叩吓」的想法。
今年離港人數眾多,更加令家長深信「學位比學生多」,派不到第一志願的想去叩門,派到乙一,都有人想叩甲一。也許是情意結,也許是心頭好,也許只是為一口氣。理性中,家長都明白要選擇適合子女個性和能力的中學。心底裡,總有些傳統觀念想入名校、Band 1。
派得好,不如讀得好!
派得到,不一定讀得到!
祝福廣大家長和小孩,今夜能一覺好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