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聽眾 —— 平日老師、家長與孩子溝通時,經常會不自覺地以自己固有的方式溝通,可能只顧著講道理、講規則,忽略了「聽者」的感受,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中小學家教會家長校董Kanris Lee分享與孩子的溝通之道,家長可作參考。
楔子
兒子有個壞習慣,總在第一節網課偷偷吃早餐,又總會不小心被老師察覺。(小學雞就這樣子嘛!)
星期一二三,第一課都是A老師。他通常是一本正經地說:「XXX,上堂唔可以食嘢」。
星期四,第一課是B老師。她帶著笑意:「XXX,你個口好忙喎」。
結果,兒子決定在某科不偷吃早餐。你猜,是A還是B?
那些年⋯⋯
離開教職十幾年,這陣子因為兒子要用Google Meet上網課,我在旁邊聽著,感覺就好像回到教書的日子,天天聽著對面課室的老師講課似的。
我第一份工,教的是私立中學,校舍偏小,課室和課室是對面的,有點像公屋那種「門對門」。有一位教數學的男同事,很喜歡將擴音器音量調到最大。每當我班在做堂課、默書、或者我靜下來的時候,全班就像一起「旁聽」對面的數學課。
他總喜歡問學生:「明唔明呀?」不是講完一題問一次,而是每教一個計算步驟就問一次。結果,我們大約每十秒便聽到一句「明唔明呀」。暈!
如果我是聽眾
唱歌也好,演說也好,如果能從聽眾角度自己聽一遍,效果會很不一樣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以下這兩種經歷?
很多人喜歡一邊聽歌、一邊哼歌。天天聽著流行曲,以為自己唱得還可以,去到卡拉OK房一唱,才知道自己又走音又跟不上拍子。
又或者喜歡一邊洗澡一邊唱歌,但總被家人投訴太吵耳、太難聽。
原來當我們在聽歌,我們心裡會先入為主以為自己唱的就和聽到的差不多。去掉了原唱者動聽的聲音,才知道自己原來不甚了了。
如果我是小孩子
老師教學生也好,父母教子女也好,其實都很需要從「聽眾」、「受眾」角度聽一下,才會明白為甚麼有人教得好、 有人教得悶、有人教完等於沒教過。
一本正經的大道理,人人都明白。每個孩子都知道要努力讀書、勤力交功課、專心練琴、不要只顧玩耍、不准看太多電視⋯⋯現實卻是知易行難!成年人儘管日以繼夜、聲嘶力竭地重覆這些大道理,孩子們聽不進去就是聽不進去。倒不如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我是小孩子,我會想聽到怎麼樣的說話呢?
總結
最後想用我以前的中學老師經常說的幾句話作結。
我的老師常叫我們不要像「一碌木」,她的原意是「踢一下郁一下都還好,最怕係踢都唔郁」。
我心想,其實踢完郁唔郁,取決於踢的人用甚麼力度、穿甚麼鞋、用甚麼角度踢下去吧!
———————
作者:Kanris Lee,退休中學教師,現任兩所中小學家長校董、一所小學校友會主席暨校友校董,榮任九龍城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常務理事。在中、小、幼都曾任家教會主席多年。現為全職媽媽,致力積極推動家校合作,為一對子女及師生同學們創建更佳學習環境。
更多Kanris的實例故事分享文章,請按【家・校・神隊友】
想知更多親子教育資訊?請按【校園教育】